楼承板的发展历程
在我国,楼承板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三十多年了,根据楼承板的发展历史,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建筑业,尤其是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历程。
一、楼承板的来源
楼承板,很早用于欧美国家和日本,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,随着这些国家的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兴起,楼承板被广泛应用,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,而传入中国。
国内很早(70年代末80年代初)开始加工楼承板的是中冶,即原先的冶金建筑总院,开发的板型为YXB75-200-600开口压型钢板,(目前这种板型仍然在使用)当时,国内很少有生产楼承板,而且加工机器也比较少,当时可能是引进的日本的一些板型,主要为了建设宝钢的需要,主要是从日本引进了一些设备和材料,以及后来引发的钢结构厂房的大量建设,中间或有一些夹层的需要。
后来,80年后,一些国内高层钢结构建筑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,于是,一些新的板型逐渐的诞生了。
二、楼承板的发展
楼承板的板型迭代主要为:开口板——闭口板——钢筋桁架楼承板。从这个意义上,看楼承板的历史可能更加直观。
1、开口楼承板
80年代末,一些欧美的板型开始进入中国大陆,这个当口是深圳的建设,如赛格广场、地王大厦等等,均采用美国的2W、3W等板型,即后来的YXB51-305-915开口压型钢板、YXB76-305-915开口压型钢板,这些事参考了美国的钢承板设计及加工标准,产品的成品也是进口而来,对于当时的中国建筑界来说也算个新鲜事物。
2、闭口楼承板
考虑到一代楼承板存在问题,工程师改进了普通钢楼承板,在镀锌钢板上增加剪力槽,通过混凝土的握裹作用,形成两者的共同作用。由板肋提供竖向刚度,通过板肋形状 与抗剪槽提供水平抗剪承载力,必须保证楼承板与混凝土紧密连接,通过调整厚度以调整楼承板刚度,使压型钢板在使用过程中参与楼板的受力,代替下部受力钢 筋,从而节省了混凝土中钢筋的用量。这种组合压型钢板有特殊齿槽或压痕,提高了与混凝土的粘结力,可代替部分板底受力钢筋,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工期及劳动力成本。闭口板,目前仍被大量采用,并且已被规范和图集所采纳,而且也被众多设计师所推崇。
3、钢筋桁架楼承板
为解决第一代与第二代钢承板存在的诸多缺点,工程师开发出第三代钢筋桁架楼承板。钢筋桁架楼承板属于第三代钢结构配套楼承板,其构造与普通的非组合压型钢板及组合压型钢板的板型有较大区别,是将混凝土楼板中的受力钢筋在工厂中加工成钢筋桁架,然后再与压型钢板电阻点焊为一体的钢楼承板产品。钢筋桁架采用高频电阻点焊组合,形成结构稳定的三角桁架,底部压型钢板板肋只有2毫米,几乎等于平板。
作为新一代钢楼承板,其受力模式更为合理,不再单纯依靠钢板提供施工阶段强度及刚度。其施工阶段强度和刚度由受力更为合理的钢筋桁架提供。在使用阶段,由钢筋桁架和混凝土 一起共同工作。镀锌底板仅作施工阶段模板作用,不考虑结构受力,但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,钢板的存在增加了楼板的刚度,改善了楼板下部混凝土的受力性能。
上一篇:为什么会造成闭口楼承板寿命缩短?
下一篇: 什么是楼承板?